成功案例

专题|中非合作共同谱写发展新局面

日期:2025-10-28 10:47 浏览:
新华社内罗毕10月26日电标题:中非合作共同描绘发展新图景。新华社记者许佳桐严玉晶向金秋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表示祝贺。经过25年携手共筑梦想,中非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:从新型合作,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再到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。 “十大合作计划”“八大行动”“九大工程”“十大伙伴行动”,务实蓝图相互融合,重大项目一一落实。在合作共赢的康庄大道上,设施“硬联”夯实基础,技术“软联”激活潜力,沟通“心联”凝聚共识。苏。中非用亮眼技能,树立南方团结合作典范,携手描绘互利共赢发展新图景。设施相连,构成繁荣的坚实基础。奥迪耶内是科特迪瓦的主要腰果产区。过去,每到雨季,这里的道路泥泞难行,对外交通几近瘫痪,让农民苦不堪言。如今,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全长228公里的双向两车道高速公路像激光一样蜿蜒穿过腰果树林,连接科特迪瓦、几内亚和马里。准入不再困难,农产品运输时间缩短至原来时间的三分之一。 “产品可以发货得更快、更新鲜,利润翻倍!”当地农民雅各巴高兴地说。如果所有的道路都连通了,那么所有的商业都会蓬勃发展。这条连接三个国家的公路设施联通不断为非洲发展奠定基础,造福千家万户的生动例证。 25年来,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,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在非洲落地生根。从东非蒙内铁路到西非深水港,从尼日利亚公路到莫桑比克马普托卡腾贝大桥……中国已帮助非洲建设和改造近10万公里公路、1万多公里铁路、近千座桥梁、近百个港口。路网全面连通,港口、电站毗邻而居,为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。设施联通不仅构建发展“硬基础”,也激发非洲内生“软实力”。以科特迪瓦高速公路项目为例,当地项目建设中员工占比超过90%,创造近4000个就业岗位,非洲民众通过参与学习了工作技能。 “授人以鱼”模式让当地人有机会学习钓鱼知识、掌握新技能。肯尼亚经济学家詹姆斯·希瓦蒂表示:“该设施的互联互通正在重塑非洲的发展,让全球化的成果惠及最偏远的村庄。”科技赋能激活内生动力。毛里塔尼亚埃迪尼村的工作人员阿米尔·阿卜杜 (Amir Abdo) 赶着羊群走向绿色的蘑菇地。这片曾经被黄沙毁坏的土地,在中国菌草技术的帮助下,重新焕发了生机。这一幕是中非科技合作赋能非洲发展的真实写照。被当地人称为“幸福草”的菌草,不仅以强大的根系固沙护土,更成为一座“绿色银行””为当地员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阿卜杜勒感慨道:“感谢中国专家传授的技术,我的羊从瘦弱变强了。现在我有了10只健康的羊,我对生活有了希望。“头!”从沙漠到田野,科技赋能的种子已在非洲大陆广泛播撒。在马达加斯加,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合计近9万公顷,产量是当地品种的2至3倍,帮助该国迈向自给自足;在几内亚比绍,传授当地农业技术的农业专业技术 农业团体 农业团体 农业团体 农业团体 农业团体 乌干达,谷子的产量比其他国家高出三倍 本地品种,为远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mers在非洲15个国家成立,已成为中非职业合作的亮丽名片。人民。 “以理念引领,重构南南合作。25年来,中非合作论坛已发展成为涵盖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安全等领域的全循环合作平台,形成了从峰会到高官的多层次合作机制。2025年3月末的中非合作峰会秉持诚实守信理念和正确义利观, 中国企业完成非洲清洁能源领域产业链承包项目211.8亿元;同比增长4.8%,连续第四年创历史新高 合作论坛北京峰会,中国对非新增投资突破133亿元人民币,对非金融支持总额突破150亿元人民币利昂。平等互利。相反,我们始终尊重非洲国家自主发展的意愿。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加思·谢尔顿认为,中非全面友好合作开创了南南合作新模式,成为国际关系中互利共赢、共同发展的典范。 25年的合作是持久的共同成功。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转移,从多边经贸往来到文化交流,务实、平等互利、自主可持续的合作之路不断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。 编辑:王志涛
首页
电话
短信
联系